易倍策略

您所在的位置:易倍策略>新闻资讯

洗牙后牙缝变大?牙齿敏感?这些谣言和真相你都知道吗?
发布日期:2025-09-29 11:09       作者:NewMedia       浏览:16.8万

“洗牙后牙齿变松了”“牙缝变大了”“牙齿敏感不敢吃东西”……在口腔门诊,医生常听到患者对洗牙的种种担忧。


洗牙究竟是保护牙齿的必要手段,还是会造成损伤的“双刃剑”?


洗牙的“真面目”

清除牙结石的守护者


洗牙的专业术语是“龈上洁治术”,顺利获得超声波高频振动去除牙齿表面堆积的牙菌斑和牙结石。这些顽固的沉积物是牙龈出血、口臭、牙周炎的元凶,甚至可能导致牙齿脱落。


牙结石的危害:


●物理刺激:像石头一样压迫牙龈,导致牙龈萎缩


●细菌温床:滋生300多种致病菌,引发炎症反应


●破坏牙槽骨:长期存在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


临床研究显示,定期洗牙可使牙周炎发病率降低60%,是预防口腔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。


洗牙.png


破解三大洗牙谣言


谣言1:洗牙会磨损牙釉质


真相:规范操作的洗牙不会损伤牙齿。超声波洁牙头的工作端是光滑的,振动频率针对牙结石设计,对牙釉质的磨损比刷牙还小。美国牙科协会(ADA)指出,专业洗牙是安全的牙周维护手段。


谣言2:洗牙后牙缝变大是医生操作失误


真相:牙缝本就存在,只是被牙结石“填满”。清除结石后,原本被压迫的牙龈需要时间恢复,期间可能感觉牙缝明显。这恰说明洗牙及时阻止了牙周病进展。


谣言3:洗牙会让牙齿变白


真相:洗牙去除的是外源性色素(如烟渍、茶渍),恢复牙齿本色。若想美白,需进行冷光美白等专业治疗。


这些情况需要谨慎洗牙


●安装心脏起搏器者:超声波可能干扰设备功能


●传染病急性期:如乙肝、艾滋病活动期


●凝血功能障碍:洗牙可能引发出血不止


●严重牙本质过敏:需先进行脱敏治疗


特殊人群建议:


●孕妇:孕中期(4-6个月)可洗牙


●糖尿病患者:需控制血糖后再进行


●儿童:12岁后根据牙石情况决定

科学洗牙指南


1、频率:健康人群每6-12个月洗牙1次,牙周病患者需遵医嘱缩短周期


2、选择组织:务必在正规口腔医院进行,避免交叉感染


3、护理:


●24小时内避免冷热刺激


●使用抗敏感牙膏缓解不适


●配合牙线、冲牙器维护口腔清洁